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从刘宓庆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理论分析李白诗歌风格的传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日 16:36      点击量:195

从刘宓庆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理论分析李白诗歌风格的传译

西南科技大学 高阳,廖志勤,唐静

(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邮编:621010

摘要:李白是盛唐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作的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独领风骚。刘宓庆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理论为分析和翻译李白诗歌风格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应式换码、重建式换码和淡化式换码等手段,译者可实现对李白诗歌的语言形式和精神气质的传译,重现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刘宓庆,李白诗歌;风格;形式标记;非形式标记;翻译                                                                                                                                                                                                                                                                                                                                                                                                                                                                                                                                                                                                                                                                                                                                                                                                                                                                                                                                                                                                                                                                                                                                                                                            

Th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ms from Liu Miqing’s Theory of Formal Markers and Non-formal Makers

Gaoyang, Liao Zhiqin & Tangj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 621010)

Abstract:Li Bai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He showed a colorful and marvelous ideal condition, and created a quite unique style in his poems. Liu Miqing’s theory of formal markers and non-formal makers provides us with a comparatively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approach to the stylistic translation. It is possible for a translator to achieve transferring the style of Li Bai’s poetry by means of corresponding escape, reconstructing escape and desalting escape, and reproduce Li Bai’s unique style.

 

Key Words: Liu Miqing; Li Bai’s poems; style; formal markers; non-formal markers; translation


0 前言

李白(701-762)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诗人,是盛唐时期文化的代表。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又受儒家孔孟之道的入仕思想影响至深。李白诗歌的创作源于其对精神自由的无尽追求,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深刻洞察力。李白的诗歌雄壮豪迈,飘逸洒脱,语言优美自然,句式多变,富有音乐的美感。因而,也就要求译者对李白诗歌风格有足够的敏感和洞察力以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以下是李白诗歌的一些显著特征。

(1) 李白擅于乐府诗和绝句的创作,在他1000首诗作中,有六分之一是绝句的体裁。

(2) 李白长于长短句和不规则句式的使用,他的诗作中常见较长的不规则的诗节。

(3) 李白多采用直接的句法表达,词汇平易简约,有较多的口语表述。

(4)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并且二者相得益彰。

(5) 李白诗歌的主题和对象相当丰富,比如,自然,友情,酒,孤独,时光流逝等。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常在对自然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在对山河的描写中往往彰显的是他磅礴的大气和积极的情感,而非狭隘的个人愁苦。

(6) 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大鹏、月亮、酒、黄河等。大鹏象征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明月承载了诗人的忧思,酒是诗人悲喜交杂情感的寄托,而黄河是诗人宏大志向和心境的具化。

1.风格标记及风格传译的方法

尽管风格的传译存在许多困难,但仍然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再现原作的风格。根据刘宓庆的理论,风格翻译的关键在于与原作风格的适切性。为了了解语言形式是怎样体现原语言的风格,刘宓庆提出了风格标记。风格标记可以帮助译者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原语言和目标语中风格的特征。刘宓庆指出风格标记是一系列的标记风格特征的语言形式。风格标记可以分为形式风格标记和非形式风格标记。形式风格标记是语言形式的风格,非形式风格标记是隐含的审美价值。在翻译中我们不仅要分析形式风格标记还要分析有精神主导的非形式风格标记。(刘亦庆,1999) 风格的形式标记是风格的物质载体和实体化,是进行风格分析的最基本层次。风格的符号化形式标记体系是由以下六个类型属性组成的:(1)音系标记(2)语域标记(3)词语标记(4)句法标记(5)章法标记(6)修辞标记。非形式标记属于涵盖面很广的非直观观念及情态的因素。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可以划分为(1)表现法。即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处理方式及技法。(2)作品的内在素质,包括思想和感情两方面,也就是作品的格调。(3)艺术构思,即意境。它包括作品体现的精神和思想,而作品的精神和思想正是作家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刘宓庆提出了三种有效的传译风格的方法:

1.1 对应式换码

对应式换码即通常所谓的模仿,模仿在风格的翻译中具有最广泛,最切实可行的意义(虽然有时并不是最有效)。对于大多数作品来说,以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是完全可能办到的。以对应式换码来传译风格的关键是紧紧抓住风格的形式标记体系。如果这一对应转换是恰到好处的,那么以模仿来传译原文风格的努力就可以从结构上保证了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对应式换码的方法最适合于基础层次的风格转换,即语体的转换。

1.2 重建式换码

重建式风格转换的实质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一般来说,重建式换码属于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风格意义再创造的依据通常是:

(1) 目标语缺乏与原语相适应的风格符号系统,首先是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语标记以及修辞标记。

(2) 原作与目标语的时空差。时序变迁很大,如果目标语仍模仿原语风格方式,那么当代读者很难接受。

(3) 从交际功能与效用出发,必须对原语风格加以改造。

(4) 语言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思维风格的差异。

1.3 淡化式换码

淡化式风格转换是一种权宜性的对策。淡化的实质是在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但淡化并不意味着风格的顿失。从功能的积极意义上说,技巧水平的淡化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不失为风格翻译。

译者之所以不得不采用淡化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逾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

1) 含有典型的民族性含义的体语。

2) 涉及到历史、典籍、典故、民间传说。

3) 不同语言的惯用法、表达法不同。

4) 包含有方言词语及其表达法、惯用法。

坦诚的说,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规则可以指示什么时候、怎样使用这些方法。因而,需要译者都去尝试,然后认真审度哪种方法的风格传译效果最好,再从目标语的整体效果上去决定最终选用何种方法。

2. 李白诗歌风格的形式标记及其翻译

2.1 音系标记                                                

李白的诗作富于音律美,许多拟声和押韵词的使用使诗句具有音乐的美感。

2.1.1 拟声词的使用

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法,而且是一种修辞法。拟声词能够最大限度的释放诗歌的音律美,因而能够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达效果。李白也常使用拟声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 1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送友人》,《唐诗鉴赏词典》,2004)

Version One: While our horses neigh softly, softly. (Tr. S. Obata)

Version Two: “Hsiao, Hsiao”, the horse neighs. (Tr. Amy Lowell)

Version Three: Our steeds still neigh, “Adieu, adieu!” (许渊冲译)

在原诗中, “萧萧” 是拟声词,是模仿马嘶鸣的声音,同时也呈献给读者一幅好友惜别的场景。因此,若要成功传译原诗的风格“萧萧” 一词的翻译尤为重要。在译文一中,日本翻译家小畑熏良使用了“softly” 一词,不能传译出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而softly作为副词也或多或少削弱了原句的音韵美感。在译文二中,美国翻译家洛威尔直接使用 “Hsiao, Hsiao” 去表达原句的“萧萧”,这虽然做到了音近,但却很有可能使目标语读者感到困惑,不知“Hsiao, Hsiao”为何意。然而,在许渊冲的译文中,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翻译出了原文的潜在意思:好友分别依依不舍,甚至连马儿也为他们的惜别而悲鸣,“Adieu” 生动地传译了原诗的音美和意美,就此而言,许的译文好于其余二位。

2.1.2 头韵和押韵

头韵是指邻近的几个词的起头音相同,它能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在汉字的音节中,头韵指邻近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

例 2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唐诗鉴赏词典》,2004)

And I lef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Tr. Pound)

在原诗中头韵体现在, “玲” 和“珑” 有着共同的声母“l” 。在庞德的翻译中, “Crystal”和 “curtain”的选用,起到了头韵的效果,传译了原诗的音美。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内在固有差异,原文与译文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

押韵是指相邻的几个词或临近的诗行以相同扽韵母作为结尾。押韵在增强音韵美感方面与头韵起着相同的作用。.

例 3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唐诗鉴赏词典》,2004)

The lustrous moon has risen o’er Mount Sky,

Shedding its sheen midst the sea of clouds up high. (孙大雨译)

在原诗中,“苍” 和 “茫” 就使用了押韵。在孙大雨的译文中选用的 “Shedding” 和 “sheen” 是头韵的使用,虽然不是押韵,但也以另一种方式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译了原诗的音韵美。而“sky”和“high”押尾韵,体现了原文“山”和“间”的韵脚。

简言之,头韵和押韵作为音乐干的核心要素,对于传译原诗的风格有重要作用,它们有助于在不破坏形美和意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再现原诗的音美。

2.2 语域标记

李白的诗歌以其雄壮豪放、飘逸洒脱的文学风格,优美自然的语言,瑰丽恢弘的意象而闻名。因此,使得李白诗歌的翻译工作颇具挑战,也对译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翻译实践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译作的选词方面更要认真审度。不少词汇都存在大量的同义词,然而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纵然是同义词,在适切性和表达效果上也会有差异。究竟用哪一个词表达更合适,这就需要分析词语使用的语域。比如:

许渊冲把《怨情》中—“美人卷珠帘” 翻译成“A lady fair uprolls the pearly screen ”. 他选用的是 “lady” 而非 “girl” 或 “maiden”,因为lady一词与甜美、可爱、优雅、魅力有关,与原诗中的“美人” 相应,更符合原诗的语域特征。

例 4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诗鉴赏词典》,2004)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很明显这首诗的语言平易、简约,接近日常用语,字里行间引起读者难以言喻的思乡共鸣。翻译这类平实用语的诗句,对译者而言相对轻松一些,原诗的风格和意蕴也能得到较好的传译和保留。因此,在这样的语域下正如上述译文呈现的,比较适合运用对应换码的方法(即模仿原文)进行翻译。

2.3 句法标记

唐诗的形式优美多变,但同时有具有严格规定。李白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形式来抒发感情。他长于使用各种句式结构,诸如,重复,对仗,问句。

2.3.1 重复

在中国古诗中,重复是一种重要的句式,他能强调作者的观点加深读者的印象,重复分为字的重复、词的重复、短语的重复和诗行的重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讨论诗行的重复。

在李白的诗作中,为了其强调作用,核心的诗句通常会使用重复的手法。比如,其诗作《行路难》中就采用了诗行的重复。

例 5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唐诗鉴赏词典》,2004)

Hard is the way, hard is the way!

To go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65)

对于这类重复句式的翻译,通常对应换码的方法适用。原文第一行“行路难”重复了两遍,译文根据英语句式的特点,对原文句式进行倒装,将“hard”(难)放在句首,并重复两次,起到了原文诗句意重在“难”的效果。第二句译文使用了两个对等的不定时结构:“to go…”,“to climb…”体现原文诗句顶针的修辞特点,传达了原句的韵味。

2.3.2 对偶

对偶常见于李白的诗作中,很显然对偶的使用是诗作显得更加工整简洁,富有形式美。然而,原作中的对偶结构也许并不能成功传译到目标语言中。因此,为了有效地传译原文的意义,重建式换码(即风格意义的再创造)的翻译方法经常被使用。

例 6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唐诗鉴赏词典》,2004)

Version One: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Version Two: Across the north suburbs the mounts lie blue,

Around the town’s east the stream windeth white.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在原诗中,每一行有五个汉字,是一组对仗工整的平行句式。青山对白水,都是名词;横对绕,都是动词,北郭对东城,都是名词。在这两句诗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仿佛组成了一幅丰富的图画。此外,青和白都是非常明艳的颜色;横勾勒出青山绵延的轮廓,绕描绘出白水流动的形态。这两个字的使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每一行都工整地包含八个音节,这一点,与原诗中每行五个字是相应的。此外,在许的翻译中,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这在很大程度上传译了原作的风格特色。总之,他成功地传译了原作的形式美。然而,在孙大雨的翻译中,尽管没有再现原作对仗句式的工整,却在意义方面更自然优美,更具可读性。他翻译的. “Blue mountains” 仿佛匀染出好友分别的忧伤氛围。因为,正如我们所知,blue在英语的意境中有忧伤的意味。

2.3.3 问句

问句的使用总是能显示出作者对所谈所写问题的关注。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他的情感和深思。问句在李白的诗中主要分为,一般疑问句,设问句和修辞性疑问句。

以下是一般疑问句的例子:

例 7

何日平俘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唐诗鉴赏词典》,2004)

When could the Huns be subdued for good and aye,

So my Goodman could be back from draft far away?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译文用一个特殊疑问词“when”对原文的“何日”,通过对应式换码传译出原诗期盼早日评定边疆战乱,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的愿望。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唐诗鉴赏词典》,2004)

The spring breeze is a stranger altogether unknown to me;

What hast it to do with blowing into my silk curtain piece?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此句译文“what”与原文“何”对应,体现了原句的疑问句式,译出了诗句的“思”的主题。

又如: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脁公北楼》,《唐诗鉴赏词典》,2004)

Who that ascendeth pensively the North Tower

Doth’s gainst the wind Sire Xie our poet remember?(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设问句也常见于李白的诗作中,以下是例子:

例 8

谁挥鞭策驱四方? 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唐诗鉴赏词典》,2004)

Who wieldeth the whip to lash on the run of the seas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all beings are but natural.(许渊冲译)

不有佳咏,何申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ithout subtle writing, how could we express our exquisite feelings? If any one of us faileth to compose a poem, three bumpers would fall to his lot by enforcement.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修辞型疑问句,只为取得的修辞效果而不求回答,是一种语内表现行为的手法,具有增强语势的特殊效果。例如:

例 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鉴赏词典》,2004)

How could I wrinkle up my forehead and bend my waist to wait on those in power, making myself creast-fallen for nought?(许渊冲译)

译文用“How could…”的设问结构与原文 “安能…”对应,起到了等同于原文的表达效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唐诗鉴赏词典》,2004)

Seest thou not

The water of the Luteous River rush down from the sky,

And roll off to the sea forevermore not to come back?

译文用古英语倒装结构“Seest thou not”翻译原诗设问句“君不见…”,译出了原诗的语气和语义。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试作结论如下,每种问句的句式风格都能够且应当在目标语言中得以再现。而对应式换码的方法比较适用。

2.4 词语标记

词语标记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用词倾向不同于语域,后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性,而前者主要指个人的用词倾向。比如,用词的平易与否,端雅与否,是否对某些词的使用显示出作者本人的偏好。

2.4.1 倾向于用数词

李白对于数词特别的钟爱,比如,三、九。在古代中国,三和九是虚指,表示大量,常与千,百等词连用。在李白的诗作中,通过夸张的使用数词,产生了强烈的意境上的效果。比如:

例 10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唐诗鉴赏词典》,2004)

Boil the mutton, roast the ox---we will be merry,

At one bout no less than three hundred cups. (Tr. Watson)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诗鉴赏词典》,2004)

It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leet from high.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唐诗鉴赏词典》,2004)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As if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大致说来,目标语中能够找到与原作对应的数字。然而,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字对字的翻译很容易拘泥于字面意义。因此,很多数字不能只按照字面意义对应传译,而应采用重建式换码的方法实现风格意义的再创造,进而,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

2.4.2 倾向于叠词的选用

在李白的许多诗作中,他常采用叠词来增加诗歌的音美、形美甚至意美。比如:

例 11

回崖沓峰凌苍苍……(《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诗鉴赏词典》,2004)

Cliff on cliff, ridge on ridge lead to the azure skies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鉴赏词典》,2004)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 rain;

On pale, pale waves mists plane.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例 12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唐诗鉴赏词典》,2004)

Version One: The Green Mud Ridge makes tortuous grimaces;

Around the top we take nine turns each hundred paces.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1988)

Version Two: At Green Mud Ridge the path winds back and forth,

With nine twists for every hundred steps. (杨宪益译,《唐诗》,2011)

在原诗中 ,李白通过 “盘盘” 二字的叠用,强调了蜀道的艰难险阻。在许渊冲的翻译中,采用了淡化式换码的方法(即为了确保概念的意义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原作的风格意义)翻译出了原作内含的意义。并且,他使用押韵/eiz/ ,一定成都上弥补了一些没能再现叠词的缺憾。在杨宪益的翻译中,他使用了副词词组“back and forth”,尽管也没能再现原作叠词使用的效果,却也增添了译文在听觉上的音律感。.

2.5 章法标记

章法指章句组织程式,又指思维,概念的表现法,比较复杂。就诗歌翻译来说,章法标记的研究多与再现原作的形式有关。许渊冲提出,我们应尽可能再现原作的形式美。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看看李白诗歌的翻译中是如何再现形式美的。

例 13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Sitting alone facing peak Jingting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or I of him, nor he of me.

                    (许渊冲译)

章法指章句组织程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句子的长短,句段之间的意义连贯及节奏感,语篇中形式的联系和呼应等。从以上译作中可以看出,译者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美、形美、音美。首先,译作有四行与原文的四行想对应,第二,原作对仗的句式美感在译作中得以保留。比如,第一、二行诗的译文中,all对a,birds对cloud,flown away 对drifts on,so high对so free。第三,译作还传译出了原作的音乐美感,如,high和I, free和tree,都使用了押韵。以上阐述表明汉诗英译中章法标记是可以传译的。

2.6 修辞标记

修辞标记与传统的修辞手法相关,如明喻,暗喻,换喻等等。李白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将讨论五种典型的李白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2.6.1 明喻

在汉语中,明喻的标志是 “似”, “如”, “仿佛”, 和 “像”。在李白的诗中,“如”通常作为明喻的象征。.

例 14

宫女如花满春城,只今唯有鹧鸪飞。

The beauty held captive, lush kike flowers, thronged the spring court;

Now only partridges are flying and each to each call.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When the grasses of Yan are like tufts of green silk in the breeze,

The luxuriant mulberry leaves of Qin hang low on trees. (孙大雨译,《英译唐诗选》,2007)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发现,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明喻手法并不难,因此,对应换码的方法通常适用。

2.6.2 隐喻

隐喻与明喻一样,也包含着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意味,只是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不会出现“像”、“如”之类的词。隐喻的翻译,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大致说来,有三种翻译隐喻的方法,第一,对应式换码,保留原作的隐喻风格;第二,将隐喻转化为明喻来翻译;第三,使用意述取代原文的隐喻。以下是一些例子:

例 1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Like floating clouds appear the wayfarer’s thoughts,

Our friendly feelings seem the sunset glow. (孙大雨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It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leet from high

As if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译)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可以转换为明喻来翻译。而且得到的效果不比原文差。

2.6.3 夸张

夸张意味着使用夸大了的词语来强调事物的程度和重要性。李白常在他的诗中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强烈感情。在李诗中,夸张常通过数字的使用来增强表达效果。在中国古代,数字三和九是虚指,表示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例 16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Mount Tiantai known to be one hundred eighty thousand feet high,

Stretching by this, seemeth to be falling southeasterly down. (孙大雨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It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leet from high

As if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译)

一般来说,对应式换码的方法用来传译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是也有例外:

例 17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许渊冲译)

在原诗中,三千丈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许渊冲的翻译中,虽然他舍弃了形式上的对等,采用了与三千丈意义对等的翻译方法。但我们仍能从目标语言中感受到夸张手法的恢弘气势。

因此,无论选用那种翻译方法,只要能用明确的文字帮助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原作的意义,并使译作更具可读性和意义上的可接受性,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

3. 李白诗歌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及其翻译

尽管风格是可识别的,但由于其特征晦暗不明,因此,难以明确加以分析。此外,虽然形式标记是有稳定结构框架作为依据的,但一篇文章往往因其某些微妙之处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难以名状、并不明确固定的元素的结合却恰好激起了读者对于某种意象、经历、直觉和一些心理因素的美的意识或再现。它们就是非形式标记。风格的非形式标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整体性。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风格产生的一种朦朦胧胧,似非而是的审美意象。

(2) 开放性。风格的非形式标记不具有物质性,依靠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存在,因而具有开放性。

(3) 兼容性。这是因为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具有开放性,所以审美主体对风格的审美体验包含十分复杂的,甚至相反的意识。

(4) 独特性。风格的非形式标记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方法,作品的内在素质,作家的精神气质,审美主体的个人因素。

以下谨对李白诗歌非形式标记的三个要素:意象、美感、笔调及其翻译进行分析:.

3.1 李白诗歌中的独特意象的翻译

艺术构思相当于古诗中的意境,“image”是意象的意思。意象和意境都被视作古诗的核心要素,是传统中国美学的体现。简单说来,意象就是主观情绪和想法的产物,而意境则是艺术氛围和艺术爱好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艺术想像和联想。因此,意境要比意象高一层次。在诗歌鉴赏中,意象是最小的艺术单位,正如单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所以,意象可以是由一个句子,几个句子,或者一首完整的诗来构造,而在目标语言中,如果能够成功传译原作的意象,那意境的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李白在其诗歌中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意象。

. 第一个意象:月亮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由月亮,他可以和整个宇宙对话。

例 18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Seize the moments of content in life and make full mirth of them;

Let not your golden beakers stay empty to glint at the moon. (孙大雨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The luminous moonshine before my bed,

Is thought to be the frost fallen on the ground. (孙大雨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With moonshine flooding all Chang’an City,

Ten thousand households are clubbing their laundry. (孙大雨译)

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When doth the moon to the blue come?

I stop my beaker to put the question

We could not lead or draw on the moon,

Though it moveth along with us to run. (孙大雨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

To the moon aloft I raise my cup,

With my shadow to form a group of three.

As the moon doth not drinking ken,

And shadow mine followeth my body,

I keep company with them twain,

While spring is here to make myself merry.

The moon here lingereth while I sing,

I dance and my shadow spreadeth in rout. (孙大雨译)

毫不夸张地说,在李白之前,没有哪个诗人如此的钟爱月亮。由上述的翻译可以看出对应式换码的方法可以用来传译月亮的意象。尽管能在目标语中直接找到与月亮的对应词,但是对月亮这个意象的传译仍具有挑战性。因为,中西方关于月亮的理解和习俗是有差异的。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尽量减少月亮内含的流失或缩小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差距。

第二个意象:酒  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可谓是诗以酒名,酒以诗名,他留给我们众多弥漫着酒香的不朽诗篇。李白把酒作为他抒发感情的物质载体并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精神境界,从而营造出一个神奇瑰丽的理想情境,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酒的意象。

例 1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With a jug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ink alone sans company. (孙大雨译)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Enjoy a cup of wine while you’re alive,

Do not care if your fame will not survive.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I would when we sing holding our drink,

The moon its beams to our beakers let fall. ( 孙大雨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My mottled steed and the fur-lined robe of thousand crowns,

Let my boy lead and fetch out to barter for drinks divine,

In order to banish with ye both our griefs eternal trine. (孙大雨译)

从以上译文中,我们看到传译酒的意象,两次使用了“wine”,两次使用了“drink”,然而,无论是wine还是drink都不能完全向目标语言读者传译出只有中国读者在原作中才领会得到的那种意象。

第三:大鹏的意象  李白把大鹏作为了自我形象的化身,因为这种大鸟象征了诗人高远的抱负和对自由的热爱。

例 20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If once together with the wind the roc could rise,

He would fly ninety thousand miles up to the skies. ( 许渊冲译)

这首诗是李白在二十几岁年少气盛的时候写的,通过原诗中大鹏的意象,李白展现了他独特的天赋,无尽的潜力和宏伟的抱负。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When flies the roc, he shakes the world.

In mid air his weakened wings are furled. (许渊冲译)

这首诗是李白年老之时创作的,读者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无力、遗憾甚至伤悲。此时力不济的大鹏是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化身。

大鹏这个意象的翻译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内涵,很难在目标语言中直接找到一个词与大鹏对应。在许渊冲的翻译中,大鹏被译作roc,然而,roc这个词并不能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译出大鹏的真正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大鹏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鸟,象征着积极的情感,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oc是一种巨大且凶恶的鸟。因此,由于大鹏这一意象的不充分传译,全诗意境的传译上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3.2 笔调的传译

诗歌的笔调包括诗歌中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想法,属于风格的非形式标记体系。不同的笔调形成不同的风格,读者可以根据诗人使用的笔调进行风格区分。所以在译作中,译者需要再现原作的笔调而不能随意地主观发挥。

例 21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

With monkey’s sad adieus the rivebanks are loud,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 (许渊冲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当时李白在被贬夜郎的途中被告知处罚撤销不用去了,因而心情大好。在这首诗中,虽然诗人没有直接抒写高兴,但是洋溢的喜悦之情明显可见。这首诗的笔调是轻松愉悦的。然而,在许渊冲的一文中却传递出一种伤感,例如,第三行中sad的使用。似乎许的译文并没有成功传译出原诗的笔调。由于笔调是一种显著的风格特征,因而,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诗的笔调。

3.3 特殊美感的传译

李白的诗歌包含许多古汉字和古旧的表达方式,它们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美。这种美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属于当时的独特事物。究竟译者应该付出多大的精力致力于特殊美感的传译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目标语言的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3.3.1 对当时特有事物的翻译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古时独有的事物,它们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并不熟悉,因而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格外仔细。

例 22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追江波。(《乌栖曲》)

The silver arrow telleth the golden case

Of clepsydra hasth dript its water enow;

A rise, see how autumnal moon’s sinking low

On the eastward fushing waves of the river flow.

(note: It was the copper-cased water-dripping timepiece, the clepsydra(滴漏), with a silverpin to indicate how much water had dripped for showing the passage of time) (孙大雨译)

在原诗中“银箭金壶” 是古代帝王使用的一种计时装置。如果译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很难做出准确传译。在孙大雨的翻译中,他把 “银箭” 翻译成 “silver arrow”, 把“金壶” 翻译成 “golden case of clepsydra”. 刚开始的时候,目标语言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然而,接下来孙大雨为此作的注,或多或少弥补了原文传译中的缺失。因此,孙大雨作注的翻译方法是有效的,一方面确实没有相应的词与银箭金壶相对应;另一方面,也在目标语言中实现了当时特有事物意味方面的传译。

3.3.2 社会风俗的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传统和风俗,这些传统和风俗的存在才使人们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态度和看法有多样性。汉字“柳”的读音与“留”相近。因此诗歌中的柳树往往与离别有关。比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春夜洛城闻笛》)

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From whose house comes the voice of flute of jade unseen?

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 (许渊冲译)

在古代中国,“折柳”不仅指一种送别好友的独特风俗,同时还是一种乐府曲调,有双关的效果。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采用了淡化式换码的方法,省略了“折”这个动作,而把它翻译为“绿柳送别歌”,这就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有效理解原文的意义。如果,翻译者直译“折柳”,那么很可能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误会折柳与破坏环境有关。简言之,折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风俗,体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果译者想要传译原文的涵义,就必须对这一风俗有所了解。

4. 结论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留给我们众多著名的诗篇。好的翻译要传译出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尽管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译者的思考和创造。刘宓庆的风格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科学的风格分析、传译途径。总的来说,要翻译李白的诗作,译者最好对李白的生平和个人写作特色有所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识别出李白诗歌风格的形式标记,然后通过审度和试验各种方法,使原作的风格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Yang Yang.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yle of Li Bai’s Poems[D]. http: / / www. Cnki. net 2006.

[2] Wang Min. On Style Reproduc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D]. http: / / www. Cnki. net 2006.

[4]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 刘宓庆. 刘宓庆翻译散论[M].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6]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孙大雨.英译唐诗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 王明居. 唐诗风格论[M]. 合肥市: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10]

[9]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10] 许燕. 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D.  http: //www. Cnki.. net 2006.

[11]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新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12] 杨宪益, 戴乃迭译.唐诗[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13]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14] 张中楹. 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A]. 翻译研究论集  1949-1983[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15] 朱徽.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J]. 四川大学学报, 04, 2004,

作者简介:

高阳, 女, 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廖志勤,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唐静,女,讲师,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